2018-12-24 14:06:26浏览量:2517
建设视频云、警务云和大数据平台,支撑强大的公安警务智慧大脑和智慧后台,通过配发到全景的移动终端,最终实现警务的高效集成和高效共享,以及移动快速反应,推动警务信息化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。
12月15日,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、国家信息中心、求是《小康》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8第十三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在北京开幕,中山市公安局“智慧公安”项目从论坛上捧回“2018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”奖,中山市副市长、公安局局长郑泽晖出席论坛并接受颁奖。
“智慧公安”实现警务资源集约应用
要直观地感受“智慧公安”建设为平安治理带来的成果,“视频应用”是最直观的例证。
去年12月,西区发生一起飞车抢夺案件。民警接警后,马上调取现场监控录像。现场监控画面显示,女事主踩着单车正在过马路,两名男子驾乘一辆摩托车从女事主后方出现,车子飞速驶过,摩托车后座上的男子突然伸手抢走了女事主的挎包,一个黑影闪过,摩托车加速逃走了。中山市公安局情报信息中心主任叶永忠回忆起当时的案情,历历在目。
“现场只有这些线索,怎么办?”叶永忠介绍,按照以往的侦查模式,我们会发动一批警力去回看所有视频,倒查有相似特征的嫌疑人。但是,有了“智慧公安”视频应用后,这些繁琐低效的方式被取代了。民警动动鼠标将现场犯罪嫌疑人的特征摘取出来,例如图像上,犯罪嫌疑人只留下了一个穿黑色上衣的背影。智慧公安监控系统会自动比对数据库中相似的个人信息,并进行智能分析,最终精确锁定犯罪嫌疑人清晰的人脸。以往,警方确定一个犯罪嫌疑人的身份,可能会耗费较长时间,但现在,从案发到警方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,最快半小时内即可。
叶永忠表示,“智慧公安”建设,为原本只负责记录的视频监控设备装上了“大脑”,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让视频监控成为了“看得见、记得住、会思考、会说话”的“眼睛”,安防视频监控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突破。
去年8月,中山市公安机关以西区为试点,开展新型视频监控改造工作,安装了两路动态人像识别系统,三个月抓获全国在逃犯62名,至今已抓获数百名犯罪嫌疑人。目前,全市13个镇区已经推开新型视频监控安装工作,累计建成百余路动态人像识别系统。
中山新型智慧警务模式初步成型
视频应用只是中山“智慧公安”建设的一部分,其最关键的意义在于推动了警务侦查模式的变革。
2017年,中山市公安局制定了《中山智慧公安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(2017-2019)》,搭建了“一中心、五平台”(即警务云大数据中心,智情预警平台、智感防控平台、智侦合成平台、智服惠民平台、智管强警平台)的总体框架,规划了“五智五精”建设(即推进“智情预警”建设,实现“精密维稳”;推进“智感防控”建设,实现“精确防范”;推进“智侦合成”建设,实现“精准打击”;推进“智服惠民”建设,实现“精心服务”;推进“智管强警”建设,实现“精细管理”)的实施路径,力争通过3年时间,建成一个高度集成、高度共享、高度智能,贯穿打、防、管、控、建等环节的“智慧公安”警务体系,实现警务资源高效集约应用和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全新变革。
警务云和大数据平台搭建完成,为中山公安工作智慧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力。警务云项目提供240多台云主机、896核计算能力、300TB存储能力,计算和存储能力较之前分别上升8倍和30倍以上,满足支撑所有“智慧公安”新建应用和各警种专业应用的硬件需求,目前,全局大部分应用都已迁移上云。大数据应用平台建成投入使用,共汇聚各类数据843类、130亿条,较之前上升5倍以上。依托大数据平台,中山市公安局还研发了“一车一档”、“可视化关系推演”、“数据魔方”等研判应用,有效支撑了基层实战需求。
目前,中山市成功申报公安部移动警务应用创新试点,率先在广东省完成新一代移动警务系统建设,部署各类应用39个,累计使用317.3万次,指尖警务模式初步形成。
不仅保平安,还优服务。近年来,随着智慧公安建设的推进,中山市公安局也全面推广24小时自助办证服务,建成自助办证厅26个、安装自助办证机110台,日均办理业务4100余起;研发建设“平安中山”便民服务APP平台,涵盖43个便民服务功能模块,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。
通过近两年的智慧公安建设,中山新型智慧警务模式已初步成型,维护社会大局平安稳定的能力明显增强。2017年,中山市第六次获得“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”称号,在“2017年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”上,中山位列全国第五、广东第一。